庫存觀市

[庫存看市場]尊重市場 正確面對尷尬現狀

2005年11月23日17:41   來源:西本資訊
摘要:

    新干線編者注:本文為作者授權新干線獨家刊登之作品,媒體及網站轉載的前提,獲得新干線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,并注明出處為西本新干線(www.96369.net)。欲轉載者請致電:021-55398176聯系。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,與本網站立場無關,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干線的支持。

    滬上建筑鋼材市場,在深秋的11月迎來了滲透到骨子里的寒意;同時,北方市場的逐步入冬,也為市場蒙上另一層陰影。面對建筑用鋼筋價格再度跌至2900元/噸以下,很多人用了“出乎意料”、“全行業虧損”來形容,然而筆者卻始終以為,這似乎是一種必然(盡管始終有人反對這種說法)。建筑鋼材行業的供給過剩,非要到這個時候才被認識到,要解決的問題,可能就不單單是“削減產能”那么簡單了。比較一下2004年與2005的同口徑庫存數據,帶給人們最多的,應該來說仍然是驚訝。

    2005年11月4日,上海20倉庫建筑用HRB335鋼筋16-25mm庫存總量為98900噸,較2004年11月5日的43100噸而言,增加55800噸,同比增幅達205.08%之巨(注:以下數據比較均同前選取的時間節點)。其中,2005年11月4日一類資源總量為41300噸,2004年同期僅為15900噸,同比增加25400噸,增幅58.86%;二類資源總量為57600噸,2004年同期數據為27200噸,同比增加30400噸,增幅高達190.54%。

    縱觀2004年度10至11月份庫存走勢,自2004年十一從14萬噸的高位一直減少下來,直至整個11月份,庫存一直都是低位徘徊的;而看看今時今日的情況,庫存雖然也在緩步減少,但是庫存壓力的不見減小,卻是鐵的事實;有人說“需求未減”,筆者卻以為“供給加力”了,這一點似乎不容否定。根據數據來看,今年同口徑數據中,一類、二類資源均呈現同比大幅增加的態勢,應該說,屬于鋼鐵產業中的低端,建筑鋼材產能的爆發力,的確驚人。

    從規格結構來看,2005年11月4日與2004年11月5日相比較,各規格資源庫存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,除20mm一個規格增加量相對較少以外,其他16-25mm規格資源均存在萬噸的差距,來看具體數據。11月4日,16mm:總量22300噸,較2004年同期增加11500噸,其中一類資源增加10900噸,二類增加600噸;18mm:總量15000噸,較2004年同期增加9900噸,其中一類資源增加4100噸,二類增加5800噸;20mm:總量14000噸,較2004年同期增加5800噸,其中一類資源增加4500噸,二類增加1300噸;22mm:總量18000噸,較2004年同期增加11400噸,其中一類資源增加3000,二類增加8400噸;25mm:總量29500噸,較2004年同期增加17200噸,其中一類資源增加3000噸,二類增加14200噸。

    數據表明:今年的庫存結構不盡合理。從傳統對各規格需求的角度出發,20mm規格庫存量相對18mm、22mm兩規格總量少,且20mm這一規格,05年相對04年度同期要多出5800噸,已經表明了18mm、22mm兩規格的總量過多了;另一方面,但從各個規格04年度總量與05年度的比較來看,所有現有庫存規格總量,均比04年度翻了一番,部分非非緊缺規格還不止,庫存的結構不合理由此可見一斑。

    對于我們的建筑鋼材市場而言,目前價格水平附近,生產方的確已經開始獲取不到太多利潤。然而05年度至今,無論是產量還是現存庫存,大小企業似乎停下來的不多,減產也是有限;建筑鋼材市場陷入尷尬的市場局面:供給過剩與產能不減。

    建筑鋼市中,面對從04年至05年度的變遷,人們的目光最終落到《庫存看市場》始終強調的產能問題上。然而,正如筆者文章開篇所言,此時此刻面對這個問題時,卻并非“削減產能”那么簡單了,這中間還將面對諸多現實的問題。

    第一、“削減產能”存在選擇手段的問題。
    選擇行政辦法,這些新增產能中,包括諸多民營經濟主體,在國家經濟發展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今天,執行必然存在可行性的問題。
    選擇市場手段,伴隨建筑鋼材成品價格的不斷走低,鐵礦、焦炭等原材料市場也同步受到沖擊,價格同樣是走低的。按照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,2900元/噸的鋼筋價格,仍然可以讓許多企業生存下來,原因就在于保證了生產成本、人員工資之后,還存在一定的結余。否則,沒有必要繼續生產。
    上述的計算不一定準確,然而思路卻是如此的。當鋼鐵生產產業難以維繼的時候,向其上游(仍然回報豐厚的礦產資源業)要利潤分配,是一個自然的過程。而鋼鐵流通行業目前近況自然也是如此,因而整個產業鏈開始依靠市場手段要實現利潤再分配。在市場手段中,能夠經得住考驗生存下來的企業,自然就是今后市場的參與方。這種手段遵循了原則,尊重了趨勢,相對是可取的。

    第二、“削減產能”要面對諸多后遺問題。
    首先,添置產能的資金來源里,貸款是一個問題。這些資金中,存在多多少少、不同比例的銀行貸款問題。如果,類似的生產線支撐不下去了,銀行指望誰來償還貸款?類似的問題應該也是導致產量減不下來的主要原因(企業還怕給人“生產進行不良”的印象)。
    其次,在鋼鐵這個產業中,尤其是生產企業中,解決了相當部分非高知人群的就業問題,一旦沖擊過甚,引起的后果不好預料。這里就不去談及什么地方財政問題,因為這些年來,鋼鐵產業的確是很多地方的財政支柱之一。

    既然如此,就是一個前有狼,后有虎的局面,鋼鐵產業(尤其是低端產業——建筑鋼材、普板卷)的確進退兩難。然而,換個思路,如此大好的競爭局面,也來之不易。

    在市場競爭中,不會出現一下子全部跟不上發展步調的現象,而是一個逐漸淘汰的過程,因為鋼材成品的市場價格往復波動,供給量也隨之起伏不定,這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當逐步淘汰達到最終良性發展目標,回頭看時,我們目前的擔憂也好、目前的一系列人為措施也罷,似乎都來的比較多余。因而,最終要強調的一點是:尊重市場選擇,方為明智之舉。[文]西本新干線工作室

免責聲明:西本資訊網站刊登本圖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,旨在為滿足廣大用戶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,并非廣告服務性信息。頁面所載圖文不代表本網站之觀點或意見,僅供用戶參考和借鑒,不構成投資建議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
法律提示:本內容系www.fzhaierkt.com編輯、整理,轉載需經授權,若需授權必須與西本資訊與作者本人取得聯系并獲得書面認可,并注明來源。如果私自轉載,西本資訊保留一切追訴的權力,直至追究私自轉載者的法律責任。

全國主要城市行情地圖